「看不見的城市」──我最喜愛的旅行文學作品之一,對像我這類患有「旅行毒癮症候群」的人來說,是最能勾起蒙古想像的一本書。

當代拉丁文學界「魔幻寫實派」巨擘卡爾維諾,以蒙古帝國為背景,讓擅長說故事的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,向蒙古帝國可汗忽必烈一一述說帝國版圖裡許多城市的特質。據書中說法,是因為忽必烈案牘勞形,沒法微服出巡,對一名皇帝來說,若無法一一親炙領地,那麼「帝國」這回事便失去意義。不過卡爾維諾也實在是太魔幻了,通書只讓人讀到城市與人性的依存關係,看不到具體的「塞外風光」。

「看不見的城市」所營造的虛擬帝國,對蒙古人來說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蒙古人從沒忘記成吉思汗鐵木真曾經締造的真實輝煌歷史。餐廳、飯店、商家,四處可以看見成吉思汗的畫像高懸牆上。

蒙古印象從正名開始
成吉思汗鐵木真在1206年統一中國,蒙古帝國在接下來的800年不斷向西擴展版圖,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,不可一世,包括今日的俄羅斯、烏克蘭、波蘭東南部、中亞南部、阿富汗、印度北部、波斯、地中海以東……,都曾臣服於蒙古帝國麾下。

然而世界不斷在改變,蒙古帝國瓦解後,蒙古一度在十七世紀由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統治;在紛亂的近代史中,我們教科書上的秋海棠葉最上面那一塊,一度被中國劃分為「外蒙」,也在1911年脫離中國宣布自治,並於1921年成立「蒙古共和國」,成為蘇聯的一部分。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,蒙古共和國才在1992年更改國號為「蒙古國」,實施民主政治。

因此,你千萬不能再叫他「蒙古共和國」了!Mongolia的正確國名是「蒙古國」。你也不能衝著蒙古人說中文,因為蒙古早已不是中國的一部分。

今日的蒙古國,仍殘存元朝帝國的影子,蘇聯時期遺風也明顯可見。八成居民還是遊牧民族,也還有八成蒙古人信奉喇嘛教,國民平均所得約150美元,舊蒙文已消失,新蒙文與俄文長得幾乎一模一樣。城鄉景觀差距極大,走出首都烏蘭巴托,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、蒙古包和悠遊天地間的動物。

於是,我就這麼抹去了卡爾維諾給我的蒙古帝國印象,一腳踏進了現代蒙古國……

到蒙古,說韓語、俄語嘛也通?
這次的旅行很漫長,但充滿期待。

在我飛抵蒙古國之前,已經搭機從韓國首都首爾(舊稱漢城)轉到俄羅斯遠東地區,再往西飛到西伯利亞貝加爾湖,最後才從貝加爾湖湖畔大城伊爾庫茨克飛抵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。一路舟車勞頓,但在一下機見到可愛的導遊「春天小姐」之際,我的心情馬上變得輕鬆愉快,之前在俄羅斯我很不幸地跟冰冷驕傲的俄國人八字不和,那樣的心情也立即隨之煙消雲散。

春天小姐才二十幾歲,小時候隨聲樂家雙親住在北京,因此說得一口標準的京片子,優秀的她還會講流利的英文及法文。她受雇的旅行社還有一位「英雄先生」,年紀也不到三十歲,中文一樣嚇嚇叫,對台灣充滿好奇。春天小姐的蒙古姓氏以英文拼出是Khavartsetseg,意思是春天。蒙文太長太繞舌了,就算盯著名片慢慢唸出,下回還是記不住,於是我們便喚他們「英雄先生」、「春天小姐」,不知不覺中,覺得自己也豪氣了起來。
 
從俄羅斯入境蒙古,很容易便會跑出「秋海棠情節」,特別是英雄與春天親切的笑容,和一口漂亮的大陸腔,幾乎讓我產生「蒙古國還是大中國一部分」的錯覺,一見到其他圓臉、黃皮膚的蒙古人,差點就要開口跟他們說中文。

蒙古在歷經歷史風霜後,現在以特有的新蒙文加傳統蒙語,傳承既有文化。(攝影/符鼎偉)但是蒙古人一說話就讓我嚇一跳--怎麼蒙古話這麼像韓國話?語尾一樣有巧妙的捲舌音,也有近似韓語的「衝、衝、衝」氣音,只是語調似乎溫柔了些。春天小姐?我們釋疑:蒙古語與韓語同樣屬於「斯拉夫阿爾泰語系」,難怪聽起來這麼像。其實在俄羅斯貝加爾湖的幾支主要原住民,也都是蒙古人後裔,其中包括一支「通古斯人」,就是今日的韓國人祖先之一。

最令我傷感的是舊蒙文的消失。印象中屬於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時代的優美蒙文,那種始終在匾額上以飛舞的金箔字體出現的文字,現在已經消失了。春天小姐告訴我們,現在只有蒙古國示範大學才有舊蒙文的研究,想看的話只有到烏蘭巴托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去尋。

而今通行的新蒙文,是近似俄語的拼音文字,字母長得跟俄語幾乎一模一樣,只有少數幾個字母在俄語中找不到。唉!蘇聯時代的強勢政治影響,莫過於此。

到蒙古做流浪漢

觀光客住蒙古包,可以體驗脫離文明、回歸自然的原始生活。(攝影/符鼎偉)
到蒙古旅行,沒住蒙古包、沒喝馬奶酒、沒吃烤全羊、沒跟牧民趴趴走,只有一個「遜」字,我只能說:下回請把握五到十月的最佳旅行季節,到蒙古做個正宗流浪漢吧!
 
蒙古有80%人口為遊牧民族,只要離開烏蘭巴托,不難找到他們,借住一宿。

曾有一位台灣的自助旅行家,跟隨牧民生活了一個月,離別時她和牧民全家抱頭痛哭,因為無法寫信,也沒有網咖、internet可以相互連絡,分別就像生離死別,再見之日遙遙無期。牧民與自然共存的生活,以及對時空的特有觀想,絕非我們所能想像。

任何患有「旅行毒癮症候群」的人,都會視蒙古包為畢生必要之挑戰,沒住過的、嫌不方便臨陣脫逃的,若沒勇氣再挑戰一次,或許都會在心裡嘲笑自己吧!
很遺憾,我就是臨陣脫逃的那個。

冬末之際,我們來到特勒吉國家公園(Terelj National Park),一片雪白的草原上,不但有牲畜自在吃草,一個個像饅頭般可愛的蒙古包,就這麼一群一群地散佈在雪白大地上。我滿心期待蒙古包住宿體驗,經驗豐富的友人不斷嘀咕:「冬天住蒙古包太冷了!」晚上零下三十幾度,可不是開玩笑的。春天小姐也說,一般觀光客住的蒙古包,其實在冬天並不開放。

可我不怕!和朋友共享一間四張床的蒙古包,我充滿期待。然而問題來了:牧民交待不得鎖門,因為每兩小時就得進來為我們添加柴火--從門縫鑽進的颼颼冷風怎麼辦?還有,蒙古包裡除了床就只有個小小的洗手檯,沒有衛浴設備,洗澡就免了,半夜尿尿還要全付武裝出門,對膀胱無力的我來說,有點小壓力,而且我緊張地一直想「嗯嗯」……

於是,我沒有多加考慮,便決定拉起行李,花六塊美金去住隔壁的賓館。

隔天早上,團員紛紛探問彼此是否一夜好眠。有人嫌柴火太旺,衣服脫到沒得脫,可也有人抱怨不夠暖和。男生們果然半夜相約衝到白樺樹林尿尿,很遺憾,小便沒有像傳說中的「在瞬間變成冰柱」;而其他沒有「嗯嗯」困擾的女生,也很聰明,直接尿在垃圾桶裡,解決了蒙古包最令人傷腦筋的問題。

而我真是後悔極了!因為我所住的那間房間正好暖氣罷工,我躲在被窩裡不斷地搓著暖暖包,覺得自己好像遇到雪地山難,快凍死了。

回台後朋友笑我,哪有人冬天去住蒙古包的。但是蒙古的牧民冬天也是住蒙古包呀!我心裡深深地為自己的嬌生慣養感到羞愧……

春天小姐說,牧民一年遷徙四次,夏天到遼闊的原野,冬天選擇山腳旁背風處,不過現在也有牧民改成一年遷徙兩次,據說戈壁的牧民一年甚至遷徙六次。

牧民生活大公開
蒙古包的學問大,可不是像這種觀光客住的,三、四張床就是全部家當。門口永遠開在南方,以阻擋北風,床位呈ㄇ字形,西方睡小朋友,北方睡祖父母,爸媽睡在東側;若有訪客,則讓訪客睡西方,小朋友跟爸媽擠。

為了便於遷移,蒙古包的基本結構是用六到十二片的Khana(交叉的網狀木條)組成,拆卸方便,裝上150公分高的木門和高高的天窗,以及可以抵擋十級強風的屋頂,再為蒙古包穿上羊毛氈子,就算大功告成了。春天小姐說,這種羊毛氈子是用羊毛慢慢加水彈成的,再用馬仔細拉硬,結實也保暖;天窗在夏天是不關的,讓空氣可以對流,躺在蒙古包裡就能臥擁星斗。

牧民的家當也很簡單,女主人的廚具放右側,男主人的馬具放左側,壁毯、火爐、地毯,有的連床都沒有,都是為圖搬家簡便。是標準的以天為幕,以地為席,取之自然,也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。

牧民的財富不在於銀行有多少存款,而是擁有多少牲畜。在特勒吉國家公園,我見到了在冬日仍出門牧羊的老牧羊人;行走在唯一的一條公路上,三不五時就有牛、羊、馬群過馬路。牧民與動物相互依存,不就是人類最原始謝天敬地的生存法則嗎?

我告訴自己,夏天時,我一定要再回到特勒吉國家公園,拜訪遍野小白花,再住一次蒙古包。

英雄先生,今天可以不吃羊肉嗎?
電影《Notting Hill》(中譯《新娘百分百》)裡,大帥哥休葛蘭曾經跟一位怪怪小姐相親,這位小姐不但吃素,而且只吃從樹上自然掉落的水果,認為那才是不殺生的極至生活表現。我沒有這位小姐這麼搞怪,但實在不是特別喜歡吃羊肉,旅遊蒙古,羊肉是讓我感到頭痛的一大罩門。

牧民通常會為觀光客準備的風味餐是烤全羊,把羊肉跟烤熱的石頭層層交疊,慢慢用爐火熏熟。吃的方式可以很西式,前菜沙拉、湯之類的,然後就是一盤烤羊排,難得味道並不腥羶,據說那跟所宰殺的羊隻是「放山的」還是「圈養的」有關,咱們台灣的羊肉爐若有羶臭味,那羊隻必然是圈養的「飼料羊」。

但若是親眼看見羊隻宰殺過程,委實會讓心軟的人產生「伯仁為我而死」的悲憫感受,吃不下全羊餐。

牧民殺羊的方式非常具有智慧,他們只是在羊的胸口劃上一道小小的切口,然後快速地將手伸近羊的身體裡,扯斷動脈,據說由於羊的神經較為遲緩,通常在感受到痛時就已經一命嗚呼了,眼睛也在不明就理下睜得大大的。

其實牧民用這樣的殺羊方式,主要是為了不要讓血弄髒了羊皮,等到羊死去後,就能將羊皮整隻剝下再利用,接下來的開膛剖肚、撈出血水及內臟都必須快速完成。雖然這樣的宰殺方法比切開喉嚨慢慢放血更能縮短羊的痛苦,但過程也夠駭人,真的建議想吃烤全羊的人不要看。

蒙古的羊肉風味餐很有中、俄混風,像是小小的蒙古餃子,跟俄羅斯餃子簡直一模一樣,差別在於俄式的是豬肉餡。還有一種像韭菜盒子的餅叫「火燒」(Khuushir)、圓圓的蒙古包子(Buuz),全都是羊肉內餡。英雄先生說,為了表達對主人的尊敬和自己的豪邁之氣,記得吃「火燒」時放下刀叉,直接用雙手取餅大口咬下。

馬奶酒則是牧民最愛的飲料,最好喝的馬奶酒是七月產的,據說喝了不會醉。做法是把新鮮馬奶放半天發酵,喝起來像「可爾必思」,帶點酸酸嗆嗆的酒精味。蒙古人大碗喝馬奶酒是很出名的,男女皆是海量,跟牧民拼酒可得量力而為。

蒙古人最愛羊毛袍
同樣是冬天冷颼颼的國家,蒙古人就不像俄羅斯人那般崇拜皮草,他們的羊毛袍最保暖,還有駱駝毛,也很令蒙古人自豪。
 
俄羅斯女人一生一定要有至少一件皮草,因此你很難跟俄國人爭論生態保育問題。蒙古的大陸型氣候其實比俄羅斯還冷,很慶幸的是,蒙古人不像俄國人那般迷信皮草,他們覺得羊毛袍子就夠用了,加上藏青色的外袍,讓蒙古人的穿著很有特色。

老一輩的蒙古人深信,羊毛袍子的功效除了保暖之外還可防火。春天小姐就告訴我們一件駭人的事,曾有蒙古包失火,結果穿羽絨衣的西方觀光客全都被燒死,因為羽絨衣在起火的瞬間就會黏在皮膚上,牧民反而利用羊毛袍的防火效果,在有限的時間內逃生。

一般蒙古婦女喜歡使用小羔羊的羊毛袍子,又輕又暖,多數人的禦寒外衣,也是以羊毛袍為內裡,外層使用彩緞,顏色偏好紫色、藏青色、靛青色等,腰際再繫上對比強烈的腰帶,很有味道。

春天小姐和英雄先生的穿著就顯得西化許多,牛仔褲、羽絨衣、西裝,與一般年輕世代無異。

想選購羊毛製品,到烏蘭巴托的百貨公司逛上半天也不會嫌累。最可愛的是羊毛鞋,各種尺寸都有,拿來當家裡的拖鞋很棒;喀什米爾(Cashmere)羊毛衣則是非常便宜,價格至少是台灣的一半,不過衣服的模板較大,當試穿為宜。還有喀什米爾圍巾、手套等,價格都是可以令人接受的合理。駱? m毛衣裙也很保暖,但不如喀什米爾輕暖,樣式也較呆板,多以土黃色為主,時髦的女生可能會不喜歡。

我個人最推薦的是羊毛氈畫和皮畫,在土產店或機場免稅店都買得到,羊毛氈畫多描繪牧民一天的生活,以極細膩的工筆畫展現牧民擠羊奶、做馬奶、放牧等生活樣貌,民俗風情濃厚。皮畫則多以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為主,以成吉思汗畫像最受歡迎。

蒙古人的特異功能 
坐在烏蘭巴托的蒙古包餐廳裡,我正在忍受眼前的羊肉餡餅、羊肉包子、羊肉餃子之際,突然有四、五個人著古裝出現,擺開陣仗,就這麼表演起民族歌曲。

我立刻傻住了,眼前傳來的音樂真是太優美了。「草原上的音樂」樂團,有五個樂手負責古箏、揚琴、馬頭琴及梆笛,陽光適時地從蒙古包天窗灑下來,揚琴奏出悠揚的前奏,好有蒙古風味。

這些傳統音樂,有的傾訴草原兒女私情,有的波瀾狀闊如史詩,也有的像萬馬奔騰,充滿遼闊豪放風情。我頭一次在這類的民俗音樂表演中收起戲謔心,聽得如癡如醉。

親眼看見傳說中的馬頭琴,許多人都跟我一樣看得目不轉睛。春天小姐解釋道,傳說馬頭琴是由一位馬伕發明的,痛失愛駒之後,他便將馬尾做成絃,腿骨當琴頸,頭顱做琴筒。不過現代的馬頭琴只利用馬尾,其餘的部分都是用木材做成的。

歌手唱了幾首好聽的民謠後,最令人期待的「喉咪」(Khoomi,又稱喉音)表演開始了,只見原本在吹梆笛的帥哥站到蒙古包中央,輕鬆震動喉嚨,各種奇特的聲音就出現了,最神奇的是還有回音效果,像是在喉嚨裡藏了許多樂器般不可思議。英雄先生說,喉咪最早始於蒙古西部高山,若沒有親自拜師學習,一般蒙古人也不會。

表演最後由幾個小朋友出場表演軟骨功,她們輕盈嬌小的身軀好像沒有骨頭似的,彎來轉去的高難度動作,比高段瑜伽還要令人瞠目結舌。

表演末了,樂團跟遊客合影,順便販賣他們的CD,我嫌一張二十美金太貴,沒買。離開蒙古前衝到烏蘭巴托的百貨公司自己胡亂挑選,買了另一個樂團的,才十七美元。回台灣後一聽,老覺得不若「草原上的樂團」悅耳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失去臨場感之故?那日的歌謠,始終縈繞我心,走筆至此,只能說,此曲只應天上有了。

蒙古人的信仰 
蒙古人從早期的多神信仰,到以藏傳佛教為主流,之間還一度面臨蘇聯時代破除宗教迷信的迫害。如今在草原上旅行,看見一個個護佑土地的敖包,大地充滿祥和之氣,感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。
 
說起蒙古人的信仰,最早時蒙古人也和世界上許多原住民一樣,信仰多神教,相信萬物有靈,崇敬天地,相信自然法則。這種信仰包含了巫術、占卜、祭拜日月山川等,被稱為「薩滿教」,亦稱「藍天信仰」。人死了也是還諸天地,任由屍首腐化,隨動物啃蝕,這樣的天葬習俗也是在其他宗教進入蒙古後才有所改變。

十五世紀時藏傳佛教傳入蒙古,帶入活佛轉世、政教合一的信仰觀念及社會體制,然而在蘇聯時代蒙古的宗教信卻遭遇空前浩劫,特別在1938年的宗教改革運動中,許多寺廟被破壞,蘇聯當局把許多佛像都遷走,喇嘛也受到流放或殺害,使得許多廟宇逐漸荒廢或損毀,蒙古人的宗教信仰面臨考驗。

令人慶幸的是,今日蒙古人約有80%依然信奉藏傳佛教。廟宇香火鼎盛,善男信女入廟轉法輪,供養喇嘛,信仰再度成為人們的生活重心。以建於1838年的烏蘭巴托甘丹寺來說,它也曾在1930年代受到損毀,後於1996年重建,信眾發願捐款塑造了高26公尺的四面觀音,只見觀音聖像全身鍍上16公噸黃金,手持寶鏡與聖水,法相相當莊嚴。即使院內信眾絡繹不絕,卻未曾替甘丹寺帶來喧鬧聲,可見得蒙古人對信仰的虔敬。

在草原地區則有許多敖包(Ovoo)令人驚豔。春天小姐告訴我們,敖包只出現在省界或區界,由喇嘛觀風水選定地點,舉辦祈福儀式祭天,除了要插上象徵藍天的「哈達」(Khada)長布巾旗子,也要準備玉、水晶、瑪瑙等九種寶物及五穀,為福地祈福。

蒙古人路過,總要停下來順時鐘繞三圈,一邊祈願一邊將手中的小石頭丟上敖包,也有人準備了五穀和酒,一面祈福一面丟上敖包。蒙古人相信只要繞敖包走三圈,願望就能實現。對我來說,這比較像薩滿教敬奉天地的儀式。

那日我就這麼在藍天下、草原上,忙著拍攝祈福的人們,竟忘了自己也該繞敖包三圈許願。然而敖包就像守護土地的守護神,在蒙古旅行,只要看見它,就覺得安心,更大的感動是在當下便能察覺自己的幸福,提醒自己在大自然的護佑下應該更為謙卑,努力學習圓滿。

遼闊的蒙古草原,原來教我的是這一課。
 
聰明旅行&世界玩家Travel Smart
基本資訊
氣候:5到10月最適合旅遊,其中7、8月氣候最舒服,白天氣溫約15度以上,但最熱可達38度。日夜溫差大,即使是夏季旅遊,也得攜帶外套禦寒。遮陽用品也不可少,由於氣候乾燥,宜勤擦乳液。
時差:蒙古與台灣冬天沒有時差,夏令時間則比台灣快一小時。
簽證:辦理蒙古簽證必須向駐台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申請,地址: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國貿大樓11樓1112室,電話:(02)2722-9740,備妥護照、簽證申請表、邀請函及兩吋照片一張,費用42美元,須三到四個工作天。可請旅行社準備邀請函。離境時須繳12,500蒙圖機場稅。
注意事項:依蒙古法律規定,未經有關單位允許之書刊、文件、影片、古生物及考古學上的發現,多種植物及其種子、鳥類、野生動物、家畜、羊毛、未加工之皮革、獸皮、毛皮等依法不得攜入及帶出蒙古。
匯率:1美元約可兌換1,200蒙圖(Tugrik)。
國際電話:台灣直撥蒙古,002(或其他國際碼)-976(蒙古國碼)-區域號碼-電話號碼;蒙古撥回台灣,001(國際碼)-886(台灣國碼)-區域號碼(去掉0)-電話號碼。可洽詢國際查號台:0800-080-100。
 
交通資訊
國際交通:台蒙之間無直飛班機,可經韓國或大陸轉機前往,目前團體遊多使用大韓航空經首爾前往,不需韓國簽證,是目前最便捷的方式;若取道北京前往,記得加簽兩次台胞證。
當地交通:可租車自助旅行,當地多是俄羅斯吉普車,一天車資約美金20-40元,租車時可要求司機兼導遊,記得要求會說英語的司機導遊,油價另計。烏蘭巴托的計程車每公里250蒙圖,City Taxi的叫車電話:(11)344499。
 
住宿資訊
烏蘭巴托的優質飯店包括成吉思汗大飯店(11)313380、烏蘭巴托大飯店(11)320620等,雙人房一晚約80-120美元。台灣會館也接受住宿,中文可通,雙人房一晚約40美元。不需特別給小費。烏蘭巴托之外的地區,蒙古包每人每晚約6美元,可住3-4人,通常公共衛浴必須利用蒙古包旁邊的小型賓館。
 
旅遊資訊
七家旅行社組成「DMA」旅遊聯營中心,推廣俄羅斯西伯利亞+蒙古遊程,為市場上絕無僅有的高品質俄蒙雙國遊,安排景點包括俄羅斯海參崴、伯力、貝加爾湖,以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及特勒吉國家公園。西伯利亞+外蒙古12天,每人99,600元(含簽證兵稅險),六月起每週五出團,七月起加價6,000元。報名請洽上順(02)2517-1157、明泰(02)2551-8669、良友(02)2507-5151、理想(02)2521-5241、新進(02)2561-7788、錫安(02)2100-1256、東南(02)2567-8111。
 
撰文∣許斐莉 攝影∣符鼎偉 協力單位∣DMA旅遊聯營中心、大韓航空
許斐莉 經營旅遊路線約10年,走訪國家約27個,著有旅行文學集《一個人的旅行》、小說《乖乖女愛情迷走地圖》、旅遊指南《香港周休二日主題之旅》等書。現任報社記者。
行遍天下旅遊月刊海外旅遊版164期